为什么说葡萄酒兑雪碧、威士忌兑可乐很土鳖?
发表时间:2018-01-28 14:31:00
其实吧,我就是想喝点雪碧,但是觉得光喝雪碧太土鳖了,就顺便兑了点红酒啊啥的进去。
有没有感觉我喝雪碧的姿势变得高大上起来了呢!!
手动更新:
我小时候看到过一个笑话,说一个人问神父,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么?神父说不可以,这是对上帝的不敬。
然后那个人又问,那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?神父说可以!时时刻刻都想着神,才是虔诚。
讲真,喝个饮料都能喝出优越感,这件事本身就很土鳖了。
有些人,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的,一定要在某种行为上和大家不一样,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。
但是这些小资产阶级又不是真的资产阶级,这就很尴尬了。
因为他们能买得起的酒,我们也买得起。
都是喝酒,他们就要想尽办法和咱们不一样。
比如我们习惯了兑雪碧喝,那他们一定不兑。
等到有一天我们不兑了,他们肯定会接着兑。
反正立场是可以随便改的,今天他们说欧洲人几百年喝红酒都不兑雪碧,明天他们就能说希腊人几千年前就喝可口可乐了。
目的无它,就是单单的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性。
有一次我和一个有点文艺病的同学聊天,他问我平时爱喝酒么?我说还行,但是不多喝。
在我眼里酒就是一种饮料,和王老吉,加多宝,可口可乐,美年达,还有红牛这些没区别,就是一种饮料,只要是我觉得价格合理的,我买过来就喝,就尝个新鲜。
小资产阶级的最大的特点就是,又要比群众有品位,又要比富人有文化,但问题是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,教育的普及,富人也开始有文化,群众也开始有品位,小资产阶级很难再在人群中让自己显得那么特殊了。
就和旅游这件事情差不多,小资产第一个号召要旅行不要旅游,把拖着行李参加旅行社的人批个遍,然后大家都开始背包旅行了,他们又说,不要旅行要穷游,他们光着脚竖起大拇指四处搭车,等到大家都知道穷游了他们现在又开始批穷游了,我估计他们下一阶段的目标就是自驾游,等到人人都有车了,我就想看他们啥时候去火星。葡萄酒+水果切片+白兰地+蜜糖……听上去并不比葡萄酒+雪碧高雅吧?那是西班牙的国民饮料Sangria。
伏特加+橙汁搅一搅,听上去也土鳖吧?那是著名的螺丝起子/螺丝刀鸡尾酒,雷蒙德-钱德勒《漫长的告别》里有。
法国人到了冬天,要喝vin chaud热葡萄酒,葡萄酒里加砂糖、肉桂、姜甚或其他香料,都有。所在寻常。
江南人黄酒里加姜丝甚至枸杞。北方人白酒里泡药材。这都不是事儿。
英国人红茶里加糖与奶,伯爵茶用香柠檬油调味。王婆和西门庆时代喝茶,茶里加果仁松子。
类似的混杂喝法古已有之,世界各地都有,以后也会一直延续。
好喝就成了呗。
这个命题所以会产生,是因为在国内,某些语境下,葡萄酒和威士忌都被当成外来酒类,被仪式化了。
如果改成黄酒加可乐、白酒兑可乐,听着是不是就没那么夸张了?
物离乡贵啊。
国内亲友有时问我,在巴黎是不是天天喝红酒吃牛排吃布朗尼……殊不知在巴黎,自己烤一份牛排,买瓶普通村名酒,半斤布朗尼,可能还不如贝尔提埃街某拉面馆子一碗鳝丝面贵……
好红酒当然值得珍惜。看到梅多克的好年份,或者朋友送一瓶好羊酒啦、玛尔戈啦,还是会认真喝的。但可不是沾了葡萄酒三个字,就得让人战战兢兢。普通些的酒,那就普通喝喝得了。
至于这段:
人家欧洲人花了几千年的时间做葡萄酒,就是想方设法把酒里的糖分提取出来,你这一倒雪碧,就回去了。
这句话的潜台词是……好酒不能甜?但稍微懂点酒的都知道:加强酒,比如波特、雪莉、马德拉,又或者是贵腐酒,那就是甜的。
法国的确是越往北普遍口味越干,但越往南大家还越喜欢甜酒呢。
干与甜是私人口味,这里没有高低之分。
老酒鬼,比如喜欢波尔多酒的,是会喜欢Cabernet Sauvignon那种结构的酒,还会有人嫌Merlot掺多的太甜太顺——但那是建立在老酒鬼的基础上了。有许多初喝酒的不太理解何谓结构,何谓强度,会很奇怪有些老酒鬼为什么觉得沉涩的反而棒——那是因为老酒鬼着意的是酒的结构与潜力,或者喝多了口味变重了(确实也有这类人)。
但绝大多数的好酒,到最后依然得是:平衡。
而且:酒到最后,毕竟是让人喝的。
好的鱼,用来蒸到不见血,略加一点豉油就好,鲜。但如果用来红烧,也没问题,只要吃的人乐意。
好的松茸,用五花肉烤出来的油衬底略烤,下薄盐最好,鲜。但如果用来蒸蛋,也没问题,只要吃的人乐意。
酒,同理。好的玛尔戈、羊酒和拉菲,醒好了喝,好;下雪碧喝,只要你乐意,也没问题。
至于推论到“一切酒都不可以加雪碧,不然土鳖”——人自己乐意,怎么了?
更进一步:明明是个人饮食习惯,通过仪式化的规程找优越感……那不是笨,就是别有用心。